国产男女激情一区二区_亚洲无码免费视频网站_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_久久精品国产自在天天线

中國科學(xué)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科學(xué)普及 > 科普文章
left
科學(xué)普及
科普文章

早登山寺訪絕采,晚飯僧家石耳香——淺談石上地衣美味

文章來源:標(biāo)本館  |  發(fā)布時間:2013-11-14  |  作者:梁萌萌 王欣宇  |  瀏覽次數(shù):  |  【打印】 【關(guān)閉

 

  “日夕山童歸,傾筐洗石耳”,那一年,詩人游歷山野,看到深澗新泉邊此景,不免也想嘗嘗山童筐中的石耳是怎樣的滋味。石耳一如其名,是一類生長在石頭上的地衣,自唐、宋年間便有古籍記載可以食用,如今更是作為藥用保健品被大量收購加工。那么,它到底有怎樣的美味,以至于從古到今都被人們追捧呢?

  石耳屬(Umbilicaria Hoffm.)全世界已知約70種,我國報道約31種。其中,美味石耳[Umbilicaria esculenta (Miyoshi) Minks]為最經(jīng)常被利用的一種,分布于我國吉林、黑龍江、遼寧、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湖南、廣西和云南,多生長于海拔1000—2500米的巖石表面;韓國和日本也有。如古籍記載,石耳之形:“生山崖絕壁間,形如木耳,感極清之氣而生久”;石耳之味:“氣味甘平無毒,其氣香如蕈,久食色美,令人不饑,益精悅神,至老不毀”;石耳之珍:“蓋上古已珍矣,石耳之生常在蒼崖之絕壁,苔衣石腴風(fēng)日炙,捫蘿挽葛踩萬仞,仄足委骨豺虎宅,佩刀買犢劍買?!?。關(guān)于石耳采摘,古代還有這樣的傳說記載:石耳只生長在人跡罕至的深巖危壑上,僅能靠生活在大山深處的仙居人,經(jīng)專門訓(xùn)練后可以采摘。采石耳時,要有專門的祭祀活動,且盡管家中有多人從事此行業(yè),采摘時只允許一人前往。采摘人要穿上特制的衣服,背著藤兜,攜帶好各類采集工具,在鞋子上綁上野雞的羽毛,飛過溜索,如猿猴般矯捷才可以采到石耳。正因?yàn)槭y以得到,所以被當(dāng)時的達(dá)官貴族奉為華筵美味,食利者競趨之,使得石耳采摘每年必?fù)p人,真是朱門酒肉,民不聊生。

  除了美味石耳,石耳屬其他一些種類也可食用或藥用,如紅腹石耳(U. hypococcinea)和小黑腹石耳(U. nanella),這兩種石耳主要分布在3600米以上高海拔地區(qū)的巖石表面,具有治療腹痛,消化不良等功效。

    該種主要特征為腹面銹紅色。宋代《紹陶錄》中曾記載過該物種—石耳,色面黑背紫,柔薄,生深巖危壁...... 紅腹石耳為中國特有種。

  小黑腹石耳(U. nanella) 野外生境照片。其主要特征為具有小而密集的圓形地衣體,邊緣具有黑色的絨毛型假根,黑色圓盤狀為子囊盤。

  還有一種地衣與美味石耳長得很像,民間叫做“白石耳”,它就是皮果衣(Dermatocarpon miniatum),也可以食用。皮果皮與石耳主要區(qū)別在于它的上表面是鉛灰色,并且仔細(xì)觀察可以看到表面上密布小黑點(diǎn),這些小黑點(diǎn)就是它們埋生于地衣體中的子囊殼,而石耳則具有黑色盤紋狀的子囊盤。皮果衣對消化不良也有一定的功效。

  大多數(shù)地衣的生長不具有季節(jié)性,石耳也一樣,因此采摘石耳并不受季節(jié)的約束,一年四季都可以采摘。石耳采回來以后,洗凈并晾干,然后就可以食用了。早在《本草綱目》中就有石耳的食用記載:“廬山亦多,狀如地耳,山僧采、曝、饋選,洗去沙土,作茹,勝于木耳,佳品也”。民間食用的石耳大多數(shù)為美味石耳,其味甘,性微寒,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明目化痰的功效。將石耳作為食材時,需先用沸水泡開,泡軟后輕輕揉搓,除去殘留的細(xì)沙,并搓去背面絨毛狀的小刺(假根),這樣口感會更加潤滑。因石耳本身沒有特別的味道,故可以制作的菜肴種類很多,也可以和很多原料搭配,或用上湯賦味。石耳的食用方法主要為煎湯、燉、炒或煮食。此外,還可用冰糖或白糖與石耳一起清蒸,同時可加入紅棗、蓮子、桂圓肉等;也可用雞肉或豬肉炒、蒸或燉。在滇西北地區(qū),石耳炒豬肉就是較常見的一道美味。

  石耳之所以能長在石頭表面,是因?yàn)樗堑匾?,是一類由共生藻和共生菌互惠共生的生物?fù)合體。地衣在生長過程中,共生菌為共生藻提供庇護(hù)和礦物營養(yǎng),而共生藻則進(jìn)行光合作用,為共生菌提供碳、氮等營養(yǎng)物質(zhì),因此石耳可以進(jìn)行自養(yǎng),而不用像與之形態(tài)近似的木耳(大型真菌類)一樣長在朽木上汲取營養(yǎng),靠腐生生活。地衣中的共生菌為地衣形態(tài)的主要塑造方,因此在現(xiàn)代系統(tǒng)學(xué)中地衣被歸為真菌類(跟香蕈一樣),至于是否真的“其氣香如蕈”,需要進(jìn)一步考證。

  地衣的珍貴不僅在于其生長在險峻山壑,更主要的是它目前尚未突破人工栽培的難關(guān)。在自然的風(fēng)餐露宿中,地衣僅依靠顯微鏡下能看到的共生菌和共生藻結(jié)構(gòu)不懈奮斗,才得以緩慢生長,緩慢到每年只生長幾個毫米、乃至幾個微米,如果你在野外看到“大者如盤”的石耳,恐怕那已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生長史了。此外,地衣對大氣污染極為敏感,一旦大氣受到污染,地衣便會解體死亡,因此古人稱地衣“感極清之氣而生久”,還是有科學(xué)依據(jù)的。

  地衣作為“荒漠的拓荒者”,在植物群落演替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苔蘚、蕨類等高等植物的生長創(chuàng)造了條件。作為山珍美食,我們要好好利用它;作為敏感脆弱的生物,我們應(yīng)該保護(hù)它。清朝的《江南通志》稱“石耳,出天柱山中”,在如今的安徽天柱山區(qū),依然沿襲著古樸的石耳采摘方式,但不再僅僅貢獻(xiàn)于豪門華筵,尋常百姓也可溫水洗凈,去其泥沙,拌炒燉煨,皆可一啖其“滑脆鮮美,味最香甘”。當(dāng)你約友兩三,踏訪山野,如遇“山城薄酒無處買”的尷尬,不妨體驗(yàn)一下“晚飯僧家石耳香”的清雅閑逸吧。

攝影:王立松


中國科學(xué)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國科學(xué)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備05000394號
地址:中國云南省昆明市藍(lán)黑路132號  郵政編碼:650201    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