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tài)
|
科研進展
昆明植物所構建馬先蒿屬植物的分子系統發(fā)育框架 文章來源:東亞植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 | 發(fā)布時間:2015-07-13 | 作者:劉珉璐 | 瀏覽次數: | 【打印】 【關閉】 馬先蒿屬(Pedicularis Linn.)隸屬于列當科,是北溫帶大屬之一,包括約600余種,其中中國有360余種。喜馬拉雅-橫斷山是該屬的分布和多樣化中心之一。馬先蒿屬花部形態(tài)特征極其多樣化,屬下系統劃分和形態(tài)分類非常困難。依據形態(tài)性狀建立的馬先蒿屬分類系統,包括李惠林系統(1948-1949)和鐘補求系統(1955-1961),因所強調的關鍵性狀不同,屬下次級區(qū)分系統存在較大沖突。近年來,馬先蒿屬的分子系統學已有一些報道,但因取樣局限,尤其是缺乏喜馬拉雅-橫斷山區(qū)特有的關鍵類群,致使馬先蒿屬的整體分子系統發(fā)育框架尚不清晰。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紅研究員、李徳銖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與美國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和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合作,經過10多年的積累,先后收集了國內外馬先蒿屬257個種的337份樣品,代表了《中國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所采納的鐘補求系統中全部13個群,以及130個系中的104個系(占80%),以及中國記錄365種的237種(占64.4%),選取核糖體ITS和葉綠體matK、rbcL和trnL-F四個序列,重建了以喜馬拉雅-橫斷山馬先蒿屬為主的世界馬先蒿分子系統發(fā)育框架。 研究結果強烈支持馬先蒿屬為單系,屬內獲得了13個強烈支持的分支??傮w而言,分子系統框架中的13個分支與鐘補求系統劃分的次級區(qū)分系統存在較大沖突,13個群只有斗葉群和多裂葉群2個是單系(占全部群的15.4%),取樣2種以上的56個系只有19系為單系(占33.9%)。其中,絕大多數輪生(對生)葉類群形成一個大分支;輪生葉的斗葉群的姐妹類群是5種互生葉類群;喜馬拉雅-橫斷山區(qū)特有互生葉類群形成多個單系分支,廣布的互生葉類群與歐洲、北美洲和日本類群形成了3個分支。形態(tài)性狀的演化分析表明,互生葉序應為祖征,并向輪生(對生)葉序發(fā)生了多次演化;花部性狀(花冠管長度、有齒型花冠和有喙型花冠)也發(fā)生過多次平行演化。 研究結果支持葉序和莖葉形態(tài)性狀作為建立馬先蒿屬屬下次級區(qū)分系統的主要依據,結合地理分布信息和花冠形態(tài)性狀,才能較為完整和客觀地反映世界馬先蒿屬的系統發(fā)育歷史。喜馬拉雅-橫斷山區(qū)物種多樣化可能由地理隔離所造成,特有的長管類馬先蒿植物是典型代表。同時,傳粉者選擇壓力和繁殖適應促進了有喙型花冠和無喙型獨立演化。該研究結合了分子系統學和廣義形態(tài)學證據進行全面分析,為全球馬先蒿屬系統發(fā)育框架的建立,深入開展該屬的分類學、生物地理學和進化生物學等相關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該成果以 “Towards a comprehensive phylogeny of the large temperate genus Pedicularis (Orobanchaceae), with an emphasis on species from the Himalaya-Hengduan Mountains”為題發(fā)表于國際植物生物學著名期刊 BMC Plant Biology(文章鏈接http://www.biomedcentral.com/1471-2229/15/176)。郁文彬博士和劉珉璐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 研究得到了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2014CB9541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1470323, 31200185,30970201,3057011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國際合作項目(31320103919),以及中國科學院西部之光項目(Y2227111W1)的支持。 圖1. 馬先蒿屬基于四個基因片段的系統發(fā)育樹 圖2. 四個形態(tài)特征的演化歷史:葉序 (A), 花冠管 (B), 盔上的齒 (C), a和喙 (D)
|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備05000394號】
地址:中國云南省昆明市藍黑路132號 郵政編碼:650201
點擊這里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