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男女激情一区二区_亚洲无码免费视频网站_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_久久精品国产自在天天线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tài) > 科研進展
left
新聞動態(tài)
科研進展

楊祝良研究組在珍稀野生食用菌演化研究中獲得新進展

文章來源:東亞植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  |  發(fā)布時間:2016-03-22  |  作者:杜習慧、馮邦  |  瀏覽次數:  |  【打印】 【關閉

 

  羊肚菌屬(Morchella)和塊菌屬(Tuber)真菌是享譽中外的名貴野生食用菌,受到廣泛關注。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楊祝良研究組杜習慧博士、趙琪工程師和馮邦博士采用兩屬的代表物種開展了群體遺傳學和譜系地理學研究,取得了可喜進展。 

  杜習慧博士和趙琪工程師長期從事羊肚菌屬真菌的物種多樣性、分子進化和栽培研究。通過與國外同行的合作研究發(fā)現,羊肚菌屬主要包含三個主要分支,即黑色羊肚菌、黃色羊肚菌和變紅羊肚菌分支。其中,黑色羊肚菌分支在中國廣泛分布且經歷了快速輻射演化,部分物種具有同域分布的現象。他們以黑色羊肚菌分支的兩個近緣且同域分布的物種(三地羊肚菌Morchella eohesperaMel-13)為主要研究對象,開展了群體遺傳學研究。發(fā)現三地羊肚菌和Mel-13經歷了不同的種群演化歷史,前者種群演化較穩(wěn)定,后者則經歷了種群擴張;前者的居群主要呈現無性繁殖結構,僅具有有限的有性重組,而后者則經歷了相對頻繁的有性重組事件;黑色羊肚菌復合群內至少5個物種之間出現同域分布現象,并且至少在7個物種之間檢測到了水平基因轉移現象。該研究所揭示的不同物種不同居群繁殖方式和演化歷史的差異以及可能的雜交和近交現象,將為栽培羊肚菌的菌種選育和育種提供指導和參考。結果以“High inbreeding, limited recombination and divergent evolutionary patterns between two sympatric morel species in China”為題在Scientific Reports發(fā)表。文章鏈接為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rep22434。以上研究獲得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中國科學院“西部之光”人才項目等基金資助。 

  塊菌僅產生埋藏于地下的子囊果,其孢子依賴于松鼠等小型哺乳動物作為媒介進行傳播。在中國西南三江并流地區(qū),分布有印度塊菌復合群(Tuber indicum complex)。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等大江大河是動物擴散的天然障礙,可能對印度塊菌復合群的孢子傳播有阻隔作用,進而鑄就了印度塊菌復合群現今的遺傳結構。馮邦博士通過譜系地理學研究對這一假說進行了驗證,研究發(fā)現:(i)印度塊菌復合群下包含兩個單系分支,兩個分支存在分布區(qū)重疊但遺傳差異明顯且無基因交流,并非過去認為的同一物種的不同生態(tài)型,而應作為兩個不同的物種處理,分別為印度塊菌(T. indicum)和喜馬拉雅塊菌(T. himalayense);(ii)印度塊菌遺傳結構明顯,其遺傳結構的形成受到古紅河(尤其是瀾滄江流域)和當代河流的共同影響。第四紀冰期的氣候波動使其分布區(qū)發(fā)生向南退卻和向北回遷的循環(huán)變動,促進了金沙江流域不同居群間的基因交流;(iii)盡管與印度塊菌分布區(qū)相似,遺傳模式相同,喜馬拉雅塊菌的遺傳多樣性卻明顯低于印度塊菌,該種也未檢測到明顯的遺傳結構。鑒于目前印度塊菌和喜馬拉雅塊菌的資源破壞較為嚴重,結合遺傳多樣性分析結果,該研究也對資源開發(fā)與保護提出了建議。以上結果以“Drainage isolation and climate change-driven population expansion shape the genetic structures of Tuber indicum complex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s region”為題在Scientific Reports發(fā)表。文章鏈接為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rep21811。以上研究獲得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中國科學院“青年創(chuàng)新促進會”人才專項等基金資助。 

1 三地羊肚菌Morchella eohespera的單倍型分布圖和單倍型網狀圖

2 羊肚菌Mel-13的單倍型分布圖和單倍型網狀圖

3 印度塊菌復合群(Tuber indicum complex)單倍型分布特征、單倍型網狀圖及系統(tǒng)發(fā)育關系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備05000394號
地址:中國云南省昆明市藍黑路132號  郵政編碼:650201    點擊這里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