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tài)
|
科研進展
種子是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重要的繁殖器官,種子的大小、形態(tài)、顏色、氣味、化學組成和在植株上著生的位置等特征在不同的植物類群中存在廣泛的變化,這些變化為種子的傳播者提供了視覺、嗅覺、觸覺、味覺,甚至是聽覺上的感知線索,進而為種子植物和種子傳播者的協(xié)同或彌散性進化提供了進化舞臺。種子傳播策略包括風傳播、水傳播、自身重力或彈力傳播、哺乳動物傳播、鳥傳播、螞蟻傳播等。目前,對鳥和哺乳動物傳播種子研究開展的較為深入,對無脊椎動物在植物種子傳播中扮演的角色則研究較少。因此,一些由無脊椎動物完成的、不同尋常的種子傳播策略總會激起公眾對動植物共生關系的好奇,比如蛞蝓傳播、無刺蜂傳播、蟑螂傳播、無翅大蝗傳播、果實模擬糞球吸引蜣螂傳播種子等。探索這些不常見的種子傳播策略有利于我們真實地了解復雜的動植物互惠關系。 胡蜂傳播,即種子被胡蜂科昆蟲進行傳播,是蟻播植物中罕見的種子傳播類型。目前僅在3個被子植物科中被發(fā)現(xiàn),即Vancouveria hexandra、齡草屬的種類、沉香屬的種類。然而胡蜂到底是偶然傳播蟻播植物的種子,還是它們之間已形成互利合作的穩(wěn)定進化關系卻沒得到機制上的闡述。種子釋放視覺的、嗅覺的或味覺的信號是否能指引胡蜂定向識別和傳播種子也是有待解決的問題??紤]到社會性胡蜂是泛化的捕食者,胡蜂對昆蟲體表的碳氫化合物十分敏感,研究團隊推測“聞起來像獵物”可能是胡蜂傳播種子的重要原因。雖然胡蜂傳播種子十分罕見,但胡蜂飛行能力強,能促進蟻播植物進行長距離傳播,從而使之更有利于拓展新生境、促進居群間的基因交流、減少親本與后代的競爭等。解析胡蜂的感知系統(tǒng)和種子信號的關系,將有助于理解胡蜂在植物長距離傳播中扮演的角色及其進化意義。 百部科百部屬的大百部在整個東南亞是傳統(tǒng)的藥用植物,其殺蟲、止咳潤肺的功效已經得到驗證。研究團隊在進行百部屬植物調查時發(fā)現(xiàn)大百部蒴果內的傳播體在其自然生境及植物園人工栽培條件下均會被胡蜂取食和傳播。胡蜂取食大百部傳播體的過程極像它們取食其昆蟲獵物時的行為:覓食的胡蜂呈現(xiàn)之字形的飛行軌跡靠近大百部的傳播體,當接近傳播體的距離約10cm時,胡蜂會猛撲向傳播體,仿佛正在捕食潛在的獵物。當胡蜂花費幾分鐘咬掉攜帶油質體的種子后,它會飛行一定距離,找到適合的地點對攜帶的傳播體進行加工,該行為也類似胡蜂加工昆蟲獵物時的行為(將獵物去頭去尾,只取食中間的肌肉部分,然后將這部分用口器和腳搓揉成肉糜并帶回巢穴飼喂幼蟲)。胡蜂搓揉大百部傳播體,咬掉大部分油質體后丟棄的種子落到地面上會被覓食的螞蟻進行第二次傳播。 孫衛(wèi)邦研究員帶領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團隊的陳高博士通過和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汪正威博士、文平博士及華中師范大學的艾輝博士合作,通過野外調查、化學分析、觸角電位測定、胡蜂觸角上的蛋白受體確定及系列的行為實驗,解析了大百部種子被胡蜂傳播的機制。研究揭示:① 胡蜂在大百部種子傳播過程中扮演長距離傳播的角色;② 大百部油質體在模擬昆蟲血淋巴的同時,釋放的嗅覺線索是維持胡蜂和大百部傳播體關系的重要信號;③ 胡蜂和螞蟻協(xié)作傳播大百部種子的行為可以用來解釋該物種目前的分布格局。本研究能為解析其他蟻播植物居群時空分布格局形成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和新的思考視角。該文以“Hydrocarbons mediate seed dispersal: a new mechanism of vespicochory”在線發(fā)表于植物學領域主流期刊New Phytologist上。 上述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胡蜂傳播大百部種子的識別機制及其生態(tài)意義研究”(31670322)、云南省后備人才計劃“植物色香味同動物彌散性進化關系研究”(2015HB091)及國家基金-云南省聯(lián)合基金“金沙江干熱河谷典型脆弱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受威脅植物的瀕危機制解析及其綜合保護”(U1602264)的支持。
不同產地的大百部種子能被不同的胡蜂進行傳播
大百部蒴果的視覺、味覺和嗅覺信號和胡蜂的潛在關系
種子附屬物釋放的烷烴和烯烴信號能操作胡蜂的行為
種子附屬物的烷烴和烯烴信號能特異結合胡蜂觸角上的識別蛋白 (責任編輯:李雪) |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備05000394號】
地址:中國云南省昆明市藍黑路132號 郵政編碼:650201
點擊這里聯(lián)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