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tài)
|
科研進展
我國西南地區(qū)具有豐富的報春花資源,同時該地區(qū)也被認為是世界報春花屬植物的起源和分布中心。盡管自然雜交一直被認為是該地區(qū)物種多樣性形成的一個重要方式,但在該屬中,真正的自然雜交研究實例卻報道很少。同時,作為世界著名的觀賞植物和“云南八大名花”,在種質(zhì)資源創(chuàng)新利用與新品種開發(fā)方面研究相對滯后。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團隊近年來關注該屬植物的自然雜交與雜交后代的園藝利用。前期以橘紅燈臺報春、霞紅燈臺報春及其兩者形成的雜交后代為研究對象,通過片段測序、分子標記以及大量的野外試驗揭示了這一雜交過程及及其可能的維持原因(Ma et al., 2014, Annals of Botany;Ma et al., 2015,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另外,團隊以極小種群野生植物茴香燈臺報春與廣布種海仙花的天然雜交區(qū)為研究對象,探討了自然雜交與“極小種群”形成與維持的關系。研究發(fā)現(xiàn),茴香燈臺報春目前僅有1個居群保持較純的遺傳背景,其余2個居群均檢測到雜交漸滲的存在;尤其是在白水臺居群,大部分形態(tài)鑒定為茴香燈臺報春的個體檢測到回交漸滲,且其比例遠大于廣布種海仙花,暗示遺傳沼澤(genetic swamping)會加速茴香燈臺報春的瀕危。另外,這種不對稱雜交漸滲與合子后種間雜交親和性差異相關。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fā)表在植物學主流期刊BMC Plant Biology上。 最后,團隊對這些遺傳背景清晰、引種成功的雜交后代建立了觀賞性狀評價體系;篩選出了觀賞性狀突出、具有廣泛園藝利用前景的天然雜交后代單株;突破了這些優(yōu)良單株的高效營養(yǎng)繁殖技術;掌握了其高效集成栽培技術。近日通過了報春花新品種的評審并獲得了3個云南省園藝植物新品種授權證書。分別是橘紅燈臺報春和霞紅燈臺報春的天然雜交后代‘紅粉佳人’和‘金粉佳人’,以及茴香燈臺報春與海仙花的天然雜交后代‘白水紫霞’。 這一系列研究成果得到云南省對外科技合作重點項目(2016IA021)、中科院青年創(chuàng)新促進會(2018428)和環(huán)保部生物多樣性調(diào)查與評估項目(2019HJ2096001006)的支持。
(責任編輯:李雪)
|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備05000394號】
地址:中國云南省昆明市藍黑路132號 郵政編碼:650201
點擊這里聯(lián)系我們